植物饮料成为新宠的原因,一是王老吉的诱惑。二是地方特产的优势。三是制药、饮料公司的产品延伸。三种原因交织,催生出今日的植物饮料的热潮。 嫁接地方特产优势,将某种植物原料开创性地装进PET、玻瓶,或者PP瓶里,成为品类里的第一。然后,翻开《本草纲目》,找到此种植物在李时珍笔下有多少个神奇功效,一一罗列,标示在瓶标上——这是地方特产性植物饮料企业的常规思路。经过我们多年观察,在这种思路下,鲜有成功案例。 凉茶火了,广东的制药厂纷纷在市场上推出了自己的凉茶。连钢厂、洗发水企业也来凑这个热闹。攀枝花钢铁公司的附属公司推出淡竹叶饮料的最初概念就是凉茶。霸王洗发水推出霸王凉茶。但,经过几年市场的检测,实际证明这些产品的市场效果并不好。 为什么用做特产的方式做饮料行不通?很多营销专家认为是定位欠妥,我们认为是大部分企业选错了产品。饮料属于主流大众消费品,而采用地方特产原料的做法就是冲着小众而去的。这是一对天然的矛盾:想让大众接受小众产品。借助某种植物原料的特产优势,大力传播这一点,一方面对陌生的消费者会产生“小特产”的认知;另一方面会制约其未来的发展。 如果侥幸做大了企业,敢问只用地方特产为原料的企业能保证原料能跟上一下子爆棚的上亿元产量的供应吗?显然,这样的问题,短视的企业家是一定没考虑过的。但,这恰恰是大众消费品饮料的思维。快消品是靠规模取胜的,没有规模,只能偏安一隅。 没有竞争对手的地方特产,形不成一个独立的品类。如果没有百事可乐,就没有今天的可口可乐。同理,如果没有统一绿茶,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康师傅绿茶。仅仅有几家企业在本地小打小闹,品类得不到充分的竞争,就引不起消费者关注。因为不存在竞争,或者竞争较弱,本企业对产品的进化也会缺乏动力,时间久了消费者也会感到这个品类毫无生机,开始去关注其它热门品类了。这个品类也就慢慢地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去。
版权所有:2017.哈尔滨金苹果饮品有限公司集团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网站备案号:黑ICP备15005135号